利通区纪委
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长留清气在人间

“不要官、不要命、不要钱”的钟化民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4-01-12 09:13:49

  杭州西湖的苏堤上,由南而北有映波桥、锁澜桥、望山桥、压堤桥、东浦桥和跨虹桥。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“六吊桥”。位于最北端的跨虹桥处更是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,若雨后初晴,彩虹飞架,湖山沐晖,如入仙境。

  四百多年前,跨虹桥左侧曾建有一座祭祀清廉名臣的祠堂,祠名“忠惠”,沐浴着西湖山水的正气荣光。这位廉吏就是明万历年间的右佥都御史、赠右副都御史钟化民。

  省约裕民 遗爱人间

  钟化民,仁和博陆人(今杭州市临平区),明万历八年(1580年)进士及第,时年34岁。

  钟化民中进士后,即被任命为福建惠安知县。惠安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,与晋江、南安合称泉州三邑。其时,那里徭役繁重,达官富豪巧取豪夺,百姓苦不堪言。钟化民到任后,便开始清丈田亩,审核徭役,除去浮额减掉虚丁2万人,百姓负担大为减轻。在任期间,一旦发现豪门权贵侵民害民,钟化民必将其绳之以法,毫不留情。于是,惠安百姓安心生产,稻粮丰收,安居乐业。御史安九域受命到福建各地巡视,所到之处无不歉收,唯有惠安县内年谷丰盈。

  洛阳桥系惠安城内交通枢纽,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。据史料记载,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,宽一丈五尺,武士造像分立两旁。造桥工程规模巨大,结构工艺技术高超。钟化民时在惠安任职,洛阳桥一度被大水冲坍。洛阳江水阔五里,波涛滚滚。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,每逢大风海潮,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。钟化民闻此,忧心如焚,很快召集当地富户筹钱,让商人农工出力。他自己不但捐俸,而且带了衙门人员亲自到工地劳动,抬石挑土。历时年余,洛阳桥顺利修复。《福建通志》记录了钟化民出任惠安知县时为官政简刑清、清廉简朴的事迹。

  鉴于钟化民在惠安的政绩,朝廷调他到江西乐平任职,惠安百姓向朝廷请留不住,只能夹道欢送钟化民。

  万历十一年(1583年)四月,钟化民从惠安到乐平任职,历时三载。其时,江西乐平是有名的难治之县。钟化民上任后,经过精心考察,认为症结在于前几任官员贪赃,执法不公,激起众怒。钟化民迅速查清一些历久未决的疑案,百姓无不信服。甚至连外县冤民,也不远千里,前来申告,即使案情复杂,在钟化民的审理下也都一一迎刃而解。

  乐平民风剽悍,钟化民撰写《劝民九歌》,化解民怨,教化民风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乐平人将其所办案例汇编成集,广泛流布,而且称赞钟化民为“不要官、不要命、不要钱”。

  乐平置县设治1800余年间,据资料记载,历任知县(知州、县尹)共有295人,县丞、主簿、教谕、典史数百人。这些历史人物中间不乏勤政务实、兴学重教、廉洁恤民的清官、好官。清乾隆《乐平县志》之《秩官志》卷中载入36位“名宦”,钟化民位列其间。清同治《乐平县志·名宦》中有钟化民传略,讲述钟化民在乐平“省约裕民,威言御下,以经术饬治,以节义维风,尤雅意造士”,离开乐平后,“民肖像以祀”,称其“遗爱在人心”。

  因为在乐平治绩极佳,朝廷奖授钟化民为山西道御史。他巡访陕西茶马时发现,边塞地方寒冷,仅以畜马为业,但是地方官担心百姓擅自出入边境生事,因而严厉禁止,结果民间的生息与境内贸易都废除了,公私费用也无所依赖。于是,钟化民向朝廷请求听任百姓过境贩卖;他还发现以前边塞缺乏粮饷,朝廷每年发银万两换米二万七千石,却被有关官员吞没,反而向百姓滥征,于是钟化民请求以垦田的粮食补充粮饷,永远停止征派。钟化民的这两项提议,都获得朝廷同意。

  以工代赈 救荒有术

  在河南赈济灾民,应该是钟化民为官生涯中最可圈点的事迹。

  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,河南发生重大饥荒,当时的刑科给事中杨东明仿照北宋时郑侠给宋神宗上流民图的做法,给明神宗画了一幅饥民图,描绘灾民极端惨状,一时震惊朝野。杨东明请求朝廷赈济,同时认为钟化民“十分热肠及材力精神,品望俱全”,曾有多次地方赈灾的经历,建议由钟化民负责此事。于是朝廷派钟化民任河南道监察御史,督理河南荒政。同时,拨出专款用于救灾,还允许钟化民截留漕粮,动用地方存留银两,并授权遇到紧急事项可便宜行事。

  到了河南以后,钟化民“昼夜单骑,络绎稽察,素服驰巡,昼夜寝食鞍马间,随行止吏胥六人”,他不顾个人安危,遍访灾区、防治疫病,安置流民。在这场灾荒中,钟化民采取了恤贫宗、惠寒士、煮粥哺垂毙、归流移、医疾疫、收埋遗骸、赎妻儿、兴工作、置学田、蠲钱粮、省刑讼、劝尚义、禁闭籴、止覆议、绝迎送、修常平、设义仓、申乡保等措施。在较短时间内,对灾民进行救济并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
  在赈灾中,钟化民还特别注意对贫穷读书人的救济,这就是所谓的加惠寒士,因为这些读书人“青灯夜雨,常无越宿之储,破壁穷檐”,一旦遇上灾荒,必然是遭殃的对象。所以,钟化民对这类群体给予了物质上的救助。此外,他命令地方官设立粥厂,不管是本地灾民还是外来流民,都可以得到施粥赈济。为了防止一些奸猾之徒冒名进入粥厂,钟化民将真正遭灾的人户姓名、相貌等个人信息,记在一个小票上,将这些小票发到灾民手中,这个小票相当于灾民领粥的许可证,州县官还要经常查验。

 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,钟化民早就关注到这一点,提前采购药材、组织医生、建立惠民药局,将药物及时发送,还派遣医生到处巡查,遇到病患就地医治,防止了疫情扩散。赈济期间,钟化民在河南令各府州县查勘利民工程,如修学、修城、浚河、筑堤之类,计工招募,以兴工作,每人每日给米三升。这样朝廷既救济了大量灾民,又修建了大量利民工程,可谓是一举两得,民心大悦。

  灾后赈济毕竟是亡羊补牢的办法,要真正解除灾荒的危害,必须发展生产,增加物资储备。除了前文所说的“工赈”方式,为尽快恢复生产,不让返乡灾民为来年生计发愁,钟化民要求各级官府给这些灾民们勘察荒田,分发耕牛,给予种子,让灾民们都有了继续存活下去的希望。

  为长远计,钟化民上书朝廷,以村堡为单位兴建义仓,收集各家丰年余粮,以备灾年之用;官府设常平仓,谷贱高价购买,谷贵平价售出,平年可避免粮商囤积居奇、渔利百姓,荒年可发仓粮济民、不必求赈。

  除此之外,他坚持推广儒家教义,提升道德素养,以礼教化人心。钟化民教化百姓,要求按时耕种、不误农时、移风易俗、勤俭持家和睦邻里、孝顺父母、教育子女、戒除酗酒赌博恶习等。钟化民又著《四礼辑要》,简化冠、婚、丧、祭四种重要的民间礼仪,分发州县官,晓谕百姓。

  赈灾结束以后,钟化民将这次赈济的主要事件绘成十八幅图画,并配以文字,编成《救荒图说》上奏朝廷。《救荒图说》奉劝地方官体恤民间疾苦,怀爱民之心,施行仁政。如《金周窘迫》图中说,虽然百姓往年所欠税额已免,以后的税收也应适当减缓,并且要禁止地方官吏催征,否则百姓“方出于水火,遂入于囹圄,其情诚可痛矣”。《救荒图说》一书,清代乾隆年间被编入《四库全书》。另外,钟化民著有《赈豫记略》一书,问世后颇有影响,这本救灾著作集中反映了钟化民的救灾举措,对于研究明朝的救荒很有借鉴意义。

  浩然正气 渊源流长

  孟子故里山东邹城,有一座孟庙,又称亚圣庙,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。庙内保存历代碑碣280余块,其中有一块碑为钟化民拜谒孟庙时留下的《祭孟母文》碑,人称“孟庙监察御史碑”。

  万历十八年(1590年),钟化民任巡按山东监察御史,曾拜谒孟庙。孟母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母,她“三迁择邻”“断织教子”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。钟化民认为孟母堪称千古母教、家风典范,故撰写《祭孟母文》,文中称赞孟母:“子之圣即母之圣,妻之圣即夫之圣。不有三迁之教,孰开浩然之圣。人生教子,志在青紫。夫人教子,志在孔子。古今以来,一人而已。为丈夫者,瞻对慈颜,安可不愤然独往,必求至于孔子。”

  钟化民认为,孟子的成就彰显了孟母的伟大,孟母的贤德亦彰显了孟父的圣明。若没有孟母对孟子幼时“三迁择邻”、谆谆教诲,又怎能成就一身“浩然正气”的亚圣!大多数父母教育子女,都是以功利为主,期望他们可以出仕为官,官运亨通。而孟母教育孟子,则希望孟子能够学习孔子,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贤德之人。

  “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“慧生于觉,觉生于德。”钟化民的《祭孟母文》,既是对孟母、孟子的尊崇,更是他实践儒家仁民爱物信念的体现。

  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纪念明代忠臣于谦的祠堂,北京市东城区也有一座于谦祠。据史料记载,在北京于谦祠的建立上钟化民有推动之功。

  在于谦离世百余年后,尽管杭州已设祠祭祀,但作为于谦死节之地的北京城却无祠可祀。时任太常寺少卿钟化民向朝廷上《乞赐祭典京师建祠疏》,建言参照明成祖为文天祥在其生地与死节之地皆设祠之事例,在北京为于谦建祠。他认为,于谦殁时的忠魂义魄已然凝聚于燕京之地,不可无祀。只有“公典乃可昭其恩”,并望“求祠额之名”。同时他表明,愿与同乡诸臣捐俸金在于谦原住处置馆地,以“不烦朝廷之费”。

  这封奏疏情真意切溢于言表,对于朝廷来说,亦可“不费帑金而伟迹可报”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在钟化民的建议下,朝廷敕建忠节祠,并赐额“忠节”。于是,北京有了于谦“忠节祠”。

  于谦一身正气、政绩卓著,深得钟化民景仰,通过钟化民的上疏,尤见廉明勤政的为官风仪百年相续。

  钟化民生前曾专门拜谒于谦祠,作《故太傅于谦在京祠祀》,堪称廉洁同频、异代神交。

  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由于长年累月地到处奔波,钟化民“以其拮据救荒,以死勤事也”,享年只五十岁。河南百姓闻讯号泣罢市,并捐资为其修建了祠堂。朝廷下诏赠为右副都御史,赐给祠名为“忠惠”。

  钟化民一生清廉,风骨传世,其后代子孙亦继承其遗志,守洁持家。钟化民儿子叫钟名臣,钟名臣的女儿钟韫,字眉令,工诗及长短句,有《长绣楼诗集》,嫁海宁查崧继后,持家耕读,才德兼备,为查家培育了一代俊秀。“清初六家”之一的查慎行,九叶派的代表人物穆旦(查良铮)、新派武侠小说宗师金庸(查良镛)都是其根脉遗传。钟韫的长子就是查慎行。钟韫“才名终世态,学业有家传”的两句诗,被查慎行用作查氏“家训”。

  如同钟化民在《祭孟母文》中所写“夫人教子,志在孔子”,他的后人也都秉承圣贤之道,在世间留下一股清风正气。(王庆)

>>><<<